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英國倫敦南華克波羅市場 Borough Market、南華克大教堂與古老客棧

 2025/3/30(日) 離開泰特不列顛,走路去西敏寺搭jubilee line 去南華克

經過西敏宮

珠寶塔

議會大廈與珠寶塔的參觀時間

西敏宮部分區域整修中

昨天參觀的西敏寺

與喬治五世雕像

獅心王理查一世雕像

在西敏宮前的獅心王理查一世雕像

 下了地鐵,往波羅市場的方向走,沿著引人注目的磚砌高架橋,探索倫敦的一些工業和商業遺產,其歷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以及鐵路在城市之間和全國範圍內迅速普及的時期。

The Bridge Tap, London,剛好位於馬路中的一間酒吧,有一個紀念碑,我發現在英國,兩次世界大戰的紀念碑特別多,幾乎每個地方都有。

走著走著,就走到波羅市場 Borough Market

可能是假日,而且是午餐時間,人真的好多

釋迦一個竟然要8.5英鎊!

市場中賣香料的攤子

市場中的商店

每個攤位滿滿的人,果然是活力滿滿的市場

許多人買了食物,就找空地邊吃邊聊,非常愜意;南華克大教堂就在旁邊。

波羅市場延伸到鐵道下方。

碎片塔
南華克大教堂歷史悠久,而且我覺得對觀光客而言,它也是一個非常友善的教堂,不但有乾淨的洗手間供遊客使用,解說牌更是寫得很清楚,把重要的看點都標示出來。

教堂入門,有乾淨的洗手間供使用。

剛好聽了舒服的聖歌練習,順便休息一下。

威廉莎士比亞也許是聖救世主最著名的教區居民,他創作的 39 部戲劇中的大部分都是在環球劇院工作期間創作的。

教堂中常可見到這種大面的旗幟。

教堂粗重的石柱,是石塊一層一層堆疊上去的,以前我都以為是一根石柱。

教堂內有一些墓,許多是此處重要的教士人員。

南華克大教堂佔地頗廣,除了中殿,後端還有一些禮拜堂。

鑽禧之窗

這扇窗戶於 2012 年安裝,以紀念已故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陛下登基五十週年。該窗戶由冰島藝術家 Leifur Breidfjord 設計,其設計反映了她作為「信仰捍衛者」的統治。

底部的座右銘是“Vivat Regina”(女王萬歲)。設計中包含六十顆閃閃發光的“珠寶”,代表她統治的六十年。

南華克大教堂

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
這座紀念碑於 1922 年揭幕並落成,由建築師尼尼安·康珀 (Ninian Comper) 爵士設計,描繪了聖喬治屠龍的情景,周圍環繞著鍍金花環和絲帶。聖喬治的形象傳統上是正義戰勝邪惡的象徵。

聖喬治雕像下方有九欄,列出了聖救世主教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 334 名男子的名字。

大教堂的這一部分可追溯至 1215 年,是倫敦現存最早的哥德式建築典範。

16世紀,它被用作主教法庭。在瑪麗女王一世統治期間,溫徹斯特主教史蒂芬‧加德納曾在這裡進行異端審判。約翰·胡珀主教、主教約翰·羅傑斯、約翰·布拉德福德、羅伯特·費雷爾、羅蘭·泰勒和勞倫斯·桑德斯都受到審判、定罪並被燒死。

1555 年加德納主教去世後,這個空間被租給了一位麵包師,這位麵包師還允許豬和家禽過冬,這種褻瀆行為持續了 64 年。

騎士的木製雕像

這座木製雕像採用木頭雕刻而成,其鎖子甲和頭巾的歷史可追溯至 1280 年左右。這使其成為英格蘭最早的木製紀念性雕像之一。它與那個時期的石像非常相似。

騎士的身份尚不清楚,但他可能是當時與教會有密切聯繫的德瓦倫家族的成員。

它過去受到了惡劣的對待,因此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復。

話說回來,這第一眼看,還以為是青銅材質呢!

南華克大教堂(以前稱為聖救世主教堂,最初是南華克修道院教堂,供奉聖母瑪利亞,又名聖瑪麗奧維裡)內有一座紀念碑,屬於顯赫而富有的托馬斯·庫爾(卒於 1588 年),他是愛德華六世、瑪麗和伊麗莎白的馬鞍匠,南華克聖救世主教堂的管理員,也是議會議員。

這個美麗的橡木鑲嵌箱子是由德國移民在南華克製作的,是 1588 年倫敦市議員休·奧夫利 (Hugh Offley) 的禮物。這個箱子曾經存放過教區的記錄。

哈佛教堂

約翰哈佛於 1607 年出生於南華克,父親是羅伯特哈佛,父親是凱瑟琳哈佛,後來捐贈了馬薩諸塞州著名的哈佛大學。 1607 年 11 月 29 日,他在聖救世主教堂(現為南華克大教堂)受洗,他父親的簽名記錄在大教堂登記冊上。

萊昂內爾·洛克伊爾博士紀念碑

萊昂內爾·洛克耶(Lionel Lockyer,約 1600 年至 1672 年 4 月 26 日)是 17 世紀著名的庸醫,以其神奇藥丸而聞名。

當他於 1672 年去世時,他是一個非常富有的人,留下了約 1,900 英鎊——相當於今天的約 25 萬英鎊。他還租有四處房產和一艘船的四分之一股份。他的一些財富幫助支付了這座墳墓的費用。

約翰·高爾墓

約翰·高爾(John Gower)是 14 世紀著名的詩人。他是理查二世和亨利四世的桂冠詩人,也是傑弗裡·喬叟的好朋友。

他經常被稱為“第一位英國詩人”,因為雖然大多數文學人物都用法語和拉丁語寫作,但他也用英語寫作。

高爾在奧古斯丁修道院的場地上擁有一座房屋和教堂,位於現代大教堂的北面。他留下資金在中殿北側建造了一座教堂。這座教堂多年前被摧毀,但這座墳墓建在高爾原來的教堂附近。

高爾的頭靠在三本書上:拉丁文《Vox Clamantis》、法文《Speculum Meditantis》和英文《Confessio Amantis》,這三本書是威廉·莎士比亞的《伯里克利泰爾親王》的靈感來源。

部分區域因進行聖歌練習中,無法參觀。

在你面前的坑的底部是羅馬道路(公元一世紀及以後)的礫石表面。其上方和左側是諾曼修道院地基的一部分

在上方的牆上可以看到諾曼後殿的曲線,該後殿曾經屬於北耳堂附屬的教堂,現在是哈佛教堂。

十八十九世紀石頭路面
十九世紀鉛水管
十七世紀「台夫特」窯

另一個角度
南華克大教堂已經有900年歷史了,而且和莎士比亞關係密切,值得參觀。

這些台階和拱門是 1831 年倫敦橋的殘片,由約翰·雷尼 (John Rennie) 設計,由他的兒子約翰·雷尼爵士 (Sir John Rennie) 建造。

這些階梯是查爾斯狄更斯的小說《霧都孤兒》中南希被謀殺的場景。

走到倫敦橋上看南華克大教堂。

剛才錯過了喬治旅館,得再走回去找。

原來它要從穿進一條小巷,才會柳暗花明,剛才不小心錯過了。

倫敦僅存的旅館

這個鵝卵石庭院是倫敦最早的客棧之一的所在地,自 15 世紀以來一直歡迎當地人和遊客。喬治號 (George) 地理位置優越,非常適合那些穿過倫敦橋 (從羅馬時期到 1750 年橫跨泰晤士河的唯一橋樑) 前往倫敦市的旅客,它展現了驛站馬車時代的浪漫氣息。

這裡是歷史悠久的避難所,查爾斯狄更斯曾在這裡喝酒,並在他的小說《小杜麗》中描寫過這裡。當溫斯頓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來訪時,他被允許攜帶自己的波特酒,1953 年,瑪格麗特公主 (Princess Margaret) 與南華克主教 (Bishop of Southwark) 共進晚餐。最近,瑪丹娜 (Madonna) 和碧昂絲 (Beyoncé) 都曾跨過門檻來小酌一杯。與我們一起享用飲料和美食,沉浸隱藏在倫敦市中心的這段珍貴的鮮活歷史中。

喬治旅館目前由國家信託保護中;出發前,看了一本"莎士比亞的小酒館:從六百年的喬治客棧看英國歷史",寫得滿有趣的一本書,也引起了我對這個區域的興趣。

喬治客棧的中庭旁,已經是一個學校-London School of Commerce (LSC)

除了喬治客棧,附近還有一些看起來很古老的建築,像這間老國王的頭,用的是亨利八世的圖像。

從這個小巷穿過去

酒吧就在這條小巷子裏。

我以為巷子靜僻,應該沒甚麼生意,但店內傳來陣陣笑聲,顯見生意興隆。

1881年成立,那跟喬治客棧差一大截呢!

波羅市場眾多出入口之一。

往河邊走

瑪麗奧維的傳奇

傳說在十世紀倫敦橋建成之前,這裡就有渡輪。在泰晤士河上運送乘客是一項利潤豐厚的貿易。約翰·奧弗斯(John Overs)與他的船工和學徒一起經營著“泰晤士河上的橫渡渡輪”,他的生活非常好,以至於他能夠在泰晤士河南岸獲得相當大的房地產。

臭名昭著的守財奴約翰·奧弗斯制定了一個省錢計劃。他會假裝死亡,相信他的家人和僕人會出於尊重而齋戒,從而節省一天的食物。然而,當他執行這個計劃時,僕人們卻因他的死而欣喜若狂,開始大吃大喝。老人憤怒地從床上跳起來,令他的僕人們驚恐不已,其中一個僕人撿起一根斷槳,“本想一擊殺死魔鬼,實際上卻打出了他的胸骨”

擺渡人悲痛欲絕的女兒瑪麗派人去找她的情人,她的情人在急於領取遺產時從馬背上摔下來,摔斷了脖子。瑪麗被這些不幸壓垮了,她把自己的遺產捐給了建立一座修道院,並隱居其中。

瑪麗因為她的慈善事業而被封為聖人。在宗教改革期間,聖瑪麗奧弗里教堂被描述為“一座美麗的教堂,名為聖瑪麗教堂,位於水面之上”,並更名為聖救世主教堂。 1905年,它成為南華克大教堂以及聖救世主和聖瑪麗學院教堂。

這也有一間old Thameside Inn,應該也頗有歷史,官網介紹:
我們酒吧的歷史...我們從哪裡開始呢?早在我們開業之前,老泰晤士河畔酒店所在的土地上,熙熙攘攘的皮克福德碼頭 (Pickford's Wharf) 就有一座古老的香料倉庫,其歷史可以追溯到 16 世紀。過去,最初的 Clink Prison 坐落在酒吧後面的鵝卵石街道上。溫徹斯特主教的私人監獄自公元 860 年以來一直關押著囚犯。倫敦最古老的哥德式建築南華克中心也位於我們宏偉的酒吧後面。它最初建於 1106 年,是一座撒克遜修道院,1​​890 年至 1896 年間重建,最終於 1905 年成為一座大教堂。而歷史並未就此結束。酒吧外面有一艘金鹿號 (The Golden Hind) 的全尺寸複製品,1577 年至 1580 年間,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曾乘坐這艘船進行了環球旅行。

對岸眾多新建築。

Cannon Street Railway Bridge

Mudlark 成立於 1700 年代中期,以那些靠著從泰晤士河畔的泥土中收集物品為生的人們命名。

Mudlark 後面是位於波羅高街的波羅市場,它於 1276 年首次被提及,據說是倫敦最古老的水果和蔬菜市場。

現在的建築於 1851 年設計,並於 1860 年代增建,曾被用作電影《布里奇特瓊斯日記》、《鎖槍托和兩個煙桶》和《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的拍攝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