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30(日) 今天6:30起床,手錶的時間是6:30,感覺和平常差不多時間,沒想到手機已經7:30,才驚覺今日是三月的最後一個週日,夏日節約時間開始實施,讓我們感覺硬生生少了一個小時。
約10點出門,搭36號公車去泰特不列顛,36號公車有點慢分,搭兩層公車挺新鮮的;今天行程一樣由兔比帶路。中間經過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s。
約翰·埃弗雷特·米萊斯 1829-1896雕像,是拉斐爾前派代表人物之一,美術館對拉斐爾前派的介紹如下:
美作為抗議 1845-1905
拉斐爾前派圈子的男女質疑維多利亞時代的主流文化和思想。
1848年,歐洲各地的革命將改革精神傳播到整個歐洲大陸。三位藝術學生,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約翰·埃弗雷特·米萊斯和威廉·霍爾曼·亨特,發起了一場藝術革命。羅塞蒂是一位義大利革命家的兒子。亨特在受歡迎的政治活動家理查德·科布登的紡織品倉庫工作。亨特和米萊斯觀看憲章派活動人士在議會遊行,請願工人的權利。 1848 年 11 月,三人創建了一個激進的藝術團體,稱為拉斐爾前派兄弟會。
拉斐爾前派拒絕皇家學院的學術藝術,皇家學院對某些歷史科目和風格高度推崇。他們尋找各個時期藝術的真實性,但尋求與現代的相關性。這七名成員與他們更廣泛的圈子中的男性和女性一起,選擇能夠揭示社會問題的主題。他們更新聖經、莎士比亞和中世紀詩歌中的故事。他們描繪真實的人物、物件和場景。後來,他們的藝術開始關注美和想像的世界。
美術館內部雄偉
配置圖,今天兩大看點:一拉斐爾前派畫家作品,另一為透納。
兔比上次已經來過,而且他對拉斐爾前派畫家作品頗有興趣和孰悉,我們就跟著他的腳步;老實說,我原先還以為拉斐爾前派指的是年代在拉斐爾之前,真是大錯特錯。
接下來,畫作就搭配館方的說明介紹。
西蒙所羅門 1840-1905 年
出生並居住在倫敦
月亮與睡眠 1894
布面油畫
恩底彌翁和塞勒涅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恩底彌翁陷入永眠後,月亮女神塞勒涅每晚都會拜訪他,並為他生下了 50 個孩子。西蒙·所羅門(Simeon Solomon)在其職業生涯早期就屬於拉斐爾前派圈子,他們從文學中汲取藝術靈感。 1873 年,他因與另一名男子發生性關係而被捕,實際上結束了他的藝術家生涯。這幅畫可以追溯到所羅門職業生涯的後期,在此期間他生活貧困,儘管他的作品已經開始找到新的觀眾。
這張應該算是鎮館之寶。
約翰·埃弗雷特·米萊斯 1829-1896
出生於南安普敦,居住於聖海倫斯(澤西島)、迪南(法國)、倫敦
奧菲莉亞 1851-2
布面油畫
這幅畫描繪了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中奧菲莉亞的死亡。奧菲莉亞因家庭、取消訂婚以及未婚夫謀殺父親而受到精神創傷,在鄉村漫步尋找鮮花後溺水身亡。約翰·埃弗雷特·米萊 (John Everett Millais) 在薩裡郡霍格米爾河 (Hogsmill River) 旁描繪了這一場景。藝術家兼模特兒伊莉莎白·西達爾 (Elizabeth Siddal) 在裝滿水的浴缸中穿著婚紗,扮成奧菲莉亞 (Ophelia)。
記得在一本書上看過這幅畫的介紹,模特兒因為泡在水中,後來感冒後死去,這位模特兒是另一位拉斐爾前派大將羅塞蒂的妻子。
福特·馬多克斯·布朗 1821-1893
出生於加萊(法國),曾居住於布魯日、根特、安特衛普、巴黎、倫敦
喬叟在愛德華三世宮廷 1856-68
布面油畫
拉斐爾前派經常從英國作家那裡尋求靈感。福特·馬多克斯·布朗的這幅畫是為了紀念中世紀詩人傑弗裡·喬叟。布朗認為喬叟是「人民」詩人,因為他是最早用當地英語而不是拉丁語寫作的詩人之一。這幅畫是布朗 1851 年最大畫作的複製品,旨在裝飾新議會大廈。布朗煞費苦心地研究大自然的細節。他說,「絕對地對待任何時刻都存在的明暗,而不是……以籠統的方式」。
約翰·埃弗雷特·米萊斯 1829-1896
出生於南安普敦,居住於聖海倫斯(澤西島)、迪南(法國)、倫敦
基督在父母家(「木匠舖」)1849-50
布面油畫
約翰·埃弗雷特·米萊斯將神聖家族描繪成勞動人民,符合當時對勞動的新尊重。他為約瑟夫畫了父親的頭像和曬黑的、肌肉發達的手臂。現實的細節傳達出更深層的意義。耶穌手上和腳上的血滴預示著受難時的傷。米萊斯將人物排列成引人注目的圖案,每個目光都集中在瑪麗和耶穌身上。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帶領了公眾對這幅畫的強烈抗議。
威廉·霍爾曼·亨特 1827-1910
出生於倫敦,居住於耶路撒冷、佛羅倫斯
我們的英國海岸,1852 年
或(《迷路的羊》)1852
布面油畫
威廉·霍爾曼·亨特更新了長期存在的羊群處於危險之中的宗教主題,以表達當時對英國領導層和安全的焦慮。這幅作品是拉斐爾前派最早在戶外而不是在工作室創作的作品之一。亨特花了近五個月的時間才完成這幅畫。外面的繪畫揭示了色彩和光線的新效果,例如藍色陰影。 1855 年,當亨特在巴黎展出這幅畫時,這些法國現代藝術家感到興奮。
威廉·霍爾曼·亨特 1827-1910
出生於倫敦,居住於耶路撒冷、佛羅倫斯
覺醒的良心 1853
布面油畫
受到查爾斯狄更斯小說的啟發,威廉霍爾曼亨特描繪了一位貴族男子拜訪一位住在他公寓裡的工人階級婦女的故事。女人跳了起來,意識到她的家是個陷阱。男子的動作模仿了桌子底下的貓,伸手抓一隻試圖逃跑的鳥。工廠生產的紡織品和地毯是這種關係的剝削和商業基礎的隱喻。亨特希望讓模特兒安妮米勒認識到這種依賴的危險。米勒是一名酒吧工作人員,後來成為一名成功的拉斐爾前派模特兒,並嫁給了一位貴族。
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 1828-1882
出生並居住在倫敦
看哪,主的使女!
或(天使報喜)1849–50
布面油畫
在這裡,天使加百利告訴聖母瑪利亞她將生下耶穌基督。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讓他的妹妹、詩人克里斯蒂娜·羅塞蒂扮演瑪麗。在這幅畫中,藝術家將中世紀對天使報喜的描繪改編成這種更現代的心理觀點。不同尋常的是,我們看到瑪麗在她的臥室裡,天使擾亂了她的夢。怪異的色彩、睜大的眼睛和畏縮的姿勢暗示著她的焦慮。
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 1828-1882
出生並居住在倫敦
普羅塞耳皮娜 1874
布面油畫
這幅畫捕捉了女神普羅塞耳皮娜咬石榴後的瞬間。她被囚禁在地下世界,被來自上方世界的一束陽光照亮。根據羅馬傳說,冥王哈迪斯偷走了並囚禁了普羅塞耳皮娜。因為她在被囚禁期間吃了六粒石榴籽,他詛咒她每年在陰間待六個月。模特兒是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的朋友簡·莫里斯,他晚年曾多次為她作畫。
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 1828-1882
出生並居住在倫敦
貝婭特麗克絲 c.1864-70
布面油畫
但丁·加布里埃爾·羅塞蒂與中世紀詩人但丁有著密切的聯繫。羅塞蒂透過但丁關於他心愛的貝婭特麗克絲之死,看到了他對妻子、藝術家兼詩人伊莉莎白·西達爾去世的絕望。
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奧菲莉亞的模特兒。
愛德華·科利·伯恩-瓊斯 (Edward Coley Burne-Jones) 1833-1898 年 出生於伯明翰,現居倫敦
八位婦女採摘蘋果的飾帶 1876
木頭上的油彩
愛德華·科利·伯恩-瓊斯製作的這塊面板可能是為了放在壁爐上方。它展示了希臘神話中的場景,一群年輕女子守護著一片金蘋果樹果園,這是送給女神赫拉的結婚禮物。
愛德華·科利·伯恩-瓊斯
1833-1898
出生於伯明翰,居住於倫敦
黃金階梯 1880
布面油畫
愛德華·伯恩-瓊斯感興趣的是表達情緒而不是講述故事,他故意讓自己的畫變得神秘。這幅畫的模特兒包括伯恩瓊斯的贊助人威廉·格雷厄姆的女兒弗朗西斯·格雷厄姆和英國首相威廉·格萊斯頓的女兒瑪麗·格萊斯頓。畫中,伯恩瓊斯的女兒瑪格麗特站在樓梯頂上。
愛德華·科利·伯恩-瓊斯
1833-1898
出生於伯明翰,居住於倫敦
國王科菲圖亞和乞丐女僕 1884
布面油畫
作品改編自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的詩作《乞丐女僕》。埃塞俄比亞國王科菲圖亞(Cophetua)愛上了佩內羅芬(Penelophon),他看到一位年輕女子在乞討錢財。他們結婚了,她成為了女王。當時,藝術評論家稱讚這件作品的技術精湛,並傳達了愛比財富和權力更重要的訊息。透過這幅畫及其版畫複製品,愛德華·伯恩-瓊斯在歐洲被視為他這一代最重要的象徵主義畫家。
約翰·威廉·沃特豪斯
1849-1917
出生於羅馬,居住於倫敦
夏洛特女士 1888
布面油畫
英國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的詩《夏洛特女士》(The Lady of Shalott,1833)描述了一位被囚禁在塔中的女主人公,如果她直視外面的世界,就會被詛咒死去。她利用鏡子並將看到路人的景象繡下來。當這位女士瞥見亞瑟王騎士蘭斯洛特爵士時,她墜入愛河並反抗了詛咒。在寒冷的世界裡,臨死前,她坐船來尋找他。蘭斯洛特在她的刺繡中清晰可見,熟悉的拉斐爾前派線索預示著她的命運:當風吹動她的頭髮並吹熄蠟燭時,家燕飛得很低。
弗雷德里克·萊頓(Frederic Leighton) 1830-1896
弗雷德里克·萊頓 (Frederic Leighton) 打算將這座雕塑的主題和規模視為對著名古典雕塑《拉奧孔》(The Laocoön) 的挑戰,他是英國「新雕塑」運動的創始人,這種新穎的方法回顧了古典雕塑。
約翰·辛格·薩金特 1856-1925
出生於佛羅倫斯,曾居住於巴黎、倫敦、波士頓(美國)
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 1885-6
約翰·埃弗雷特·米萊斯 1829-1896
出生於南安普敦,居住於聖海倫斯(澤西島)、迪南(法國)、倫敦
西北航道 1874
布面油畫
西北航道是一條經由加拿大北極穿越北美的危險航線。幾個世紀以來,歐洲探險家試圖利用它作為通往亞洲的貿易路線。當一支英國探險隊出發嘗試穿越該地時,約翰·埃弗雷特·米萊 (John Everett Millais) 畫了這幅畫。米萊斯透過老海員的嚴峻表情暗示了這次航行的風險。照片中,他的女兒在他旁邊,正在閱讀一本航海日誌。
JMW 透納 1775-1851
海上漁民1796
布面油畫
這是透納首次展出的油畫。光與暗的戲劇性相互作用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位難以取悅的藝術評論家寫道,這是「原創思想的最偉大證明之一」。它展示了懷特島附近的尼德爾斯岩石。透納想要展現自己描繪燈光和月光的技巧,很可能是受到荷蘭老大師林布蘭的啟發。
也是透納的畫作;基本上,泰特不列顛有滿坑滿谷透納的畫作。
我找一些自己看起來比較有感覺的。
有點了解為何印象派會奉透納為祖師爺。
和平-海葬 展出於1842年 布面油畫
1840 年代,透納嘗試使用方形畫布。他將一些塑造成八邊形。附近掛著一對《戰爭》,描繪了他的朋友、藝術家大衛威爾基 (David Wilkie) 的葬禮。 1841 年,威爾基從中東返回時死於傷寒。由於擔心疾病蔓延,直布羅陀總督拒絕讓他的屍體上岸,威爾基被海葬。船後可見白色懸崖。透納想像了船甲板上的殯儀車,象徵威爾基應該舉行的公共葬禮。這幅畫因其帆的黑色而受到批評。透納回答說他希望能把它們變得更黑。
戰爭。展出於 1842 年
布面油畫
1840 年 12 月,為法國軍事指揮官兼政治領袖拿破崙一世舉行了盛大的國葬。然而,透納卻想像他孤單一人、無能為力地流亡在聖赫勒拿島上。他由一名英國士兵看守。儘管其愛國主題,評論家還是攻擊了這幅畫。其中一位寫道,“真是可笑”,他抱怨拿破崙靴子在水中的倒影表明他正站在“兩根長長的黑色高蹺上”。
水星派去勸誡埃涅阿斯
展出 1850
布面油畫
1850 年,透納最後一次在皇家學院展出。最後的這些展覽講述了羅馬詩人維吉爾所寫的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的故事,重新審視了年輕藝術家時期激發他靈感的主題。
羅馬,來自梵蒂岡。拉斐爾 (Raffaelle) 在拉福納裡納 (La Fornarina) 的陪同下,為裝飾涼廊準備畫作,1820 年展出
布面油畫
透納陶醉於羅馬的歷史、建築和燈光。回國後,他畫了這幅梵蒂岡全景圖。這是透納向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兼建築師拉斐爾致敬的作品,在他逝世 300 週年之際展出。拉斐爾和他的同伴拉福納麗娜站在前景中。他凝視著由他和他的學生繪製的涼廊的頂部拱頂。前景中央的繪畫代表了拉斐爾才華橫溢的廣度。
威尼斯,嘆息橋
展出 1840
布面油畫
透納在較小的畫布上描繪了威尼斯,並考慮了一種新的顧客——中產階級。他們中的許多人受到曾經住在那裡的浪漫詩人拜倫的啟發,到威尼斯度假。他動人地描述了這個曾經輝煌的共和國如何失去獨立——於 1797 年被拿破崙接管,然後在 1815 年被奧地利接管。
這幅閃閃發光的畫作描繪了威尼斯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位於總督宮和城市監獄之間的嘆息橋。
約翰·康斯坦伯
如今,約翰·康斯坦伯 (John Constable) 與 JMW·透納 (JMW Turner) 一起被公認為偉大的英國風景畫家。雖然他的作品和透納的作品一樣激進,但他花了更長的時間才成名。
約翰·康斯特勃爾 1776-1837
弗拉特福德磨坊
(《通航河流上的場景》)1816-7
布面油畫
這是康斯特勃爾成名的典型畫作,
滑鐵盧橋的開通(「白廳樓梯,1817 年 6 月 18 日」)
展出 1832
布面油畫
這幅泰晤士河景觀是康斯特布爾展出的最大的畫作。
鏈碼頭, 布萊頓 1826-7
布面油畫
這個狂風大作的海岸場景是康斯特布爾試圖證明他可以大規模描繪不同類型主題的一部分。從 1824 年開始,康斯特布爾定期在布萊頓度過夏天,希望海洋的空氣能讓他的妻子瑪麗亞恢復健康。布萊頓當時是英國發展最快、最時尚的城鎮。遊客紛紛湧向鏈碼頭 (Chain Pier) 等景點,該碼頭於 1823 年開放,用於接待來自法國的汽船。
JMW 透納 1775-1851
諾勒姆城堡,日出,約 1845 年
布面油畫
這是特默晚期作品中一個備受讚譽的例子。然而在他有生之年,這一切卻無人知曉。他用他最喜歡的主題之一——諾瑟姆城堡——將他對陽光的探索推向了極致。城堡幾乎消失了,籠罩在光線中。
這是另一幅鎮館之寶。
今天的重點參觀完了,其實館內還有很多現代畫作,因為沒有特別興趣,所以就沒有花時間參觀了。
我們上網看看有沒有漏網之魚。
再去補看一下。
約翰·康斯坦伯 1776-1837
出生於東伯格霍爾特(薩福克),居住於薩福克、倫敦、索爾茲伯里、布萊頓
從梅多斯看索爾茲伯里大教堂
展出 1831
布面油畫
這幅風雨如磐的畫作被認為反映了約翰康斯坦伯對政治改革對聖公會影響的擔憂。這個主題是由他的密友、住在索爾茲伯里的副主教約翰·費雪提出的。這場風暴也可能代表了康斯坦伯在妻子瑪麗亞去世後的悲痛。當他於 1831 年首次展出這幅畫時,有關政治改革的爭論正在加劇。然而,彩虹可能是後來添加的,這表明風暴正在過去。
JMW 透納 1775-1851
布面油畫
這幅未完成的畫作展示了一個騎在馬背上的骷髏人物從大氣霧氣中顯現出來。這可能代表了無政府狀態——人民的壓迫者——正如珀西·比希·雪萊的詩《無政府狀態的假面》最後一集所想像的那樣。這首詩是對 1819 年彼得盧大屠殺的直接回應,這場大屠殺見證了曼徹斯特和平改革抗議的軍事風暴,造成 18 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