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4/12 今天6:44起床,7點出頭去附近繞一圈。
金光閃閃的Library Assia Djebar公共圖書館,再往前走,這裡有路面電車站(T3a和T3b,會經過我們上次住過,兔比接著要住的F1,後來兔比換旅館時,就直接來搭電車,挺方便的,這倒是原先沒有安排,有點撿到的小幸運)這附近也滿熱鬧的。
仔細看一下路牌,巴黎有很多路都是以人為名,路牌上就會寫上生卒年。路易·尼古拉斯·達武(Louis-Nicolas d'Avout )是拿破崙最優秀的指揮官之一,生平可參考維基百科。
透過這種方式,認識法國的名人,也是滿有趣的。
看起來這區房子還是挺貴的。
依解說牌google翻譯:
M Bouchoule 啤酒廠
1924年,根據建築師J. Waldbilig的規劃,Bouchoule啤酒廠建成。該地點以前是 Moisset 煤炭倉庫的所在地,其存在於 1910 年得到證實。
這座磚砌建築覆蓋著長坡屋頂和開放式山牆,是釀造啤酒的地方。門廊後面有一個山形牆,與立面的山牆重複,底層是裝瓶車間、罐頭廠、馬厩和出售啤酒的商店。這家佔地 740 平方米的公司於 1954 年擁有 11 名員工,但最終停止了活動。該建築長期閒置。
這座古老的啤酒廠現已修復,成為致力於視覺和聲音藝術的當代創作場所,內設Instants Chavirés 附屬建築,這是一個即興音樂、實驗音樂和噪音音樂實驗室,於1991 年在理查德- 布萊克街7 號創建。
附近有很多異國美食,只是我們都在外面跑,沒有那麼多機會嘗試這裡的餐廳。
今天又去同樣的麵包店買麵包,選了三個不同,前幾天沒買過的麵包,這幾天買三個麵包,大多5歐元上下。
8:00回旅館吃早餐,8:45去附近的超市Franprix採買,先把伴手禮買得差不多,以免回來太晚超市都關了;9:15回程,共買了56.48歐(主要是咖啡豆和一些茶包、巧克力)。
買好伴手禮,安心地出發,我們今天的第一個行程是聖馬丁門,我們走到蒙特勒伊門
Porte de Montreuil地鐵站,搭9號線。今天9號線不知怎麼搞的,走走停停,中間我們被趕下車,再上另一班車,也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
聖馬丁門解說牌google翻譯:
聖馬丁門由布隆德爾的學生Pierre Bullet 於 1674 年建造,比聖丹尼門更大,但裝飾更少,聖馬丁門是每邊 18 米正方形。被三個拱門貫穿,中央的拱門比側面拱門高一倍,頂部有一個閣樓。側門上方有四個淺浮雕,紀念路易十四在弗朗什孔泰的軍事壯舉。
柱頂上的拉丁文銘文讓人想起路易十四兩次佔領貝桑松和弗朗什孔泰,擊敗了德國、西班牙和荷蘭軍隊。
聖丹尼門
依據維基百科的資料:
聖丹尼門(Porte Saint-Denis)是一座法國凱旋門,位於巴黎第十區聖丹尼郊區街附近。聖丹尼門原址是查理五世城牆城門之一,它曾是巴黎的防禦工事。
聖但尼門是由建築師弗朗索瓦·布隆代爾(François Blondel)設計。路易十四命令雕塑家安吉耶兄弟於1674雕出聖但尼門上的凱旋門雕像,以紀念路易十四在萊茵河及弗朗什-孔泰勝利。
聖但尼門建於1672年,它取代查理五世在14世紀所建造的城門。
聖丹尼門的裝飾確實比較多,還有吐舌的獅子。這附近很熱鬧,我們又看到monoprix超市,進去補了一些貨:11.87歐(咖啡4.99+瑪德蓮4.99+杏桃果醬1.89),我們發現monoprix似乎比較便宜。
法國工藝學院與fontaine du Vert bois。
圓圓的塔樓,是1140 年左右建造的 聖馬丁修道院的防禦圍牆和建於1712 年的 Vert bois 噴泉,是巴黎安裝的第一個公共噴泉。
又看到聖馬丁門,這是另一面。
法國國立工藝學院,國立工藝博物館在另一側。
Square Émile-Chautemps
依據官網:這座花園是巴黎第一個按照拿破崙三世的意念設計的「法國風格」廣場。 17世紀,「法式」風格達到頂峰,以安德烈·勒諾特為代表,他無疑是法式園林的傑出大師。
維基百科資料:
馬克·塞金( Marc Seguin,1786年4月20日-1875年2月24日)是一位法國工程師,鋼繩懸索橋和多管式蒸汽機鍋爐的發明者。拿破崙勝利柱。
這個看起來也是個遺跡。
解說牌google內容:
澤諾貝·格拉姆(Zénobe Gramme,1826-1901年)出生於列日,被認為是發電機之父。這座青銅雕像是他位於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巴黎墳墓上雕像的複製品。他一手拿著發電機的感應環,另一手拿著指南針。博物館的官網有說明從修道院到博物館的過程,有興趣可以參閱。現在這個小教堂也是一部分的展示空間。
使用paris museum pass,我進去上洗手間,順便參觀一下,剛好碰到一大群來戶外教學的青少年。
裡面有展示一些古老的交通工具等。
最引人注意的是傅柯擺。
依據維基百科的說明:
傅科擺於1851年2月首度次在巴黎天文台的子午儀室公開展示 。幾個星期之後,傅科製做了他最著名的單擺,他在巴黎先賢祠的拱頂下以67公尺長的鋼索懸掛著一顆28公斤重的鉛錘。這個單擺的擺動平面以每小時順時針方向11°,以31.7小時環繞一圈。1855年,這個單擺被移到法國國立工藝學院的國立工藝博物館。在2010年4月6日,在國立工藝博物館懸掛鉛錘的鋼索斷裂,使單擺和博物館的大理石地板受到無法修補的損壞。
聖尼古拉斯教堂Église Saint-Nicolas-des-Champs
依據教堂官網的資料,聖尼古拉斯教堂最初是一座簡單的小教堂,附屬於聖馬丁德香修道院(現為工藝美術館),於1184 年作為教區建立。
聖尼古拉教堂祭壇畫是大革命期間唯一保留下來的祭壇畫。它是路易十三時期巴黎祭壇華麗裝飾的唯一見證。它佔據了唱詩班的整個寬度,距離地面12米,採用了16世紀末兩層羅馬教堂外牆的簡化模型。它是獻給聖母瑪利亞升天的。畫家西蒙·沃埃(Simon VOUET,1590-1649)從義大利回來,在那裡生活了 15 年,被選為代表聖母光榮升天之謎的畫家。
前七個開間和雙走道採用華麗的哥德式風格,透過半圓形拱門(17 世紀)與唱詩班的開間相連。
唱詩班的多立克柱子,根據當時的品味,在 18 世紀採用了柱頭和凹槽,頂部裝有白色窗格的窗戶,讓光線可以穿透。
這個告解室好隱密,從外頭都看不清楚。
路邊又出現小精靈。
這個是巴黎最古老的房子
依據解說牌google翻譯:
尼樂·勒梅是一位富有的巴黎資產階級,傳說他想成為一名煉金術士,尋找點金石和點金之道。作為聖雅克德拉布謝裡(Saint-Jacques de la Boucherie) 的教區居民,他是一位慷慨的捐助者:他和妻子佩內爾(Pernelle) 的名字被捐贈給了老教堂塔樓附近的兩條小街道,這座教堂仍然保留在里沃利街的邊緣。 15世紀初,他下令建造了這棟住宅,底層專門用於商業。
這些樓層免費容納窮人,條件是他們早晚祈禱。這是巴黎最古老的房子。
現在一樓是一間高級法國餐廳-Auberge Nicolas Flamel,依據餐廳的官網,也對建築物做了一番介紹,跟解說牌上的內容差不多:
尼樂·勒梅是一位富有的巴黎資產階級,傳說中他想成為一名煉金術士,尋找點金石和點金石。根據他自己的傳說,他找到了它,並在一生中三次將鉛變成了金。
1407年,他建造了這棟房屋,其底層專門用於商業。上層樓免費收容窮人,條件是他們早晚為尼樂·勒梅和他的妻子佩內爾背誦《 Pater Noster》和《萬福瑪利亞》。 1900 年,作為世界博覽會的一部分,巴黎市政廳決定修復尼樂·勒梅(Nicolas Flamel) 和他妻子的房子,該房子被認為是巴黎最古老的房子,翻新了石頭和歷史悠久的外觀,特別是古法文的銘文:
我們生活在這座建於我們主一千四百零七年的房子的門廊裡的男男女女勞動者,每個人都有權每天念誦《帕特諾斯特》和《萬福瑪麗亞》,同時向上帝祈禱,祈求祂的恩典降臨。阿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